时间:2011-05-05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文章类别:转载 作者:郭锦辉
提示:原国家发改委/世界银行/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办公室执行主任王树茂日前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表示,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仍存在认识、融资和技术三大障碍。 “十二五”规划提出,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完善能效标识、节能产品认证和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制度。中国目前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存在哪些障碍?未来应该如何加快推进?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近日专访了原国家发改委/世界银行/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办公室执行主任王树茂。 中国经济时报: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对节能市场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王树茂:从投资的角度讲,很多节能项目都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企业可以自己投资搞节能,也可以由节能服务公司来投资进行节能。中国以往推进节能常常靠政策,而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基于市场的节能机制。节能服务企业在竞争的同时有经济效益和市场推动力。 在发达国家,节能市场化机制发展比较早。发达国家的节能服务公司不仅为企业,也为政府机关以及各种公共事业单位提供服务。这个意义更大。譬如说,所有的政府机构都搞节能,那将增加大量的财政投入。另外,很多政府机构没有节能人才,也没有这方面的专业技术。合同能源管理不需要政府投资,也不需要增加财政预算,而是由节能服务公司来投资、制定方案、实施,从而把能源费用节省下来。 对企业也一样。企业经常受困于资金限制。而节能服务公司能做出很好的节能方案,然后和企业分享节能效益。这种机制是推动节能的非常好的机制。自从国家发改委/世界银行/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把合同能源管理引入中国以来,节能服务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促进节能服务发展的文件,以解决节能服务公司发展中的困难,为合同能源管理创造了非常好的政策环境。 中国经济时报: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的主要难点有哪些? 王树茂:我认为,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或者从更高一个层次来讲,“十二五”期间,如果要在企业中广泛开展节能减排,把大量的节能潜力挖掘出来,从总体上讲有三个障碍。 第一个是认识障碍。这是说,企业高管对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基于能源浪费的“惯性”,一些企业往往有“浪费无罪”的误区。我曾经接触过这样一家企业。节能改造的年经济效益达1200万。但是在谈判中,企业希望能少支付节能服务公司200万。双方随后陷入争执,谈判推迟了近一年。而这一年下来,企业仅浪费的能源费用就达1200万。所以,企业应该真正提高认识。同时,政府应该下达具体的指标,通过相关机构对企业节能减排潜力的分析,企业要向政府承诺节能减排的目标。否则,很多节能项目很难得到实施。 第二个是技术障碍。国内现在有很多节能技术,一些技术还非常有效,投入产出比很高。可问题是什么呢?技术非常混乱,鱼目混珠,有些节能服务公司能力不强或者夸大节能效果。由于缺乏比较权威、有效的信息,企业很难判断哪些技术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哪些技术最合适,技术到底有没有风险。这就需要提供信息服务和检测服务。所以中国急需建设完善检测队伍和检测机构。这是一个能力建设问题。 第三个是融资障碍。节能服务公司要做大量的项目,就需要大量的投资和融资。银行很多时候对项目的好坏、项目节能效益等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最大的担心就是贷款无法回收。所以,融资机构一方面要提供购买合同、节能效益的抵押等多种经营品种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提供融资服务;另一方面银行也要加大培训,鼓励相关业务部门的创造性。同时,国家应该把银行等融资机构纳入激励的范围之内,鼓励银行开展这方面业务。 中国经济时报:国外在合同能源管理方面有哪些经验可供中国借鉴? 王树茂:许多国家提出,政府机构应该带头节能,像美国等都给政府机构提出节能目标。政府希望企业节能,但政府机构总不能没有行动吧?国外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可供借鉴的经验,首先就是政府机构和所有的政府大楼带头做。 此外,国际上由于市场比较成熟,合同的信用、各方的合同效益比较好。我国在这方面还不够成熟。许多节能服务公司纷纷成立,而他们的风险管理能力很弱,所以需要给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培训。 事实上,国内最大的问题是检测问题。国家应该花大力气去培育检测队伍。如果这个队伍不建立起来,一旦出现争议,就很难解决,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也就很难。 王树茂:一是提高企业高管的认识,给企业定下节能目标,克服认识障碍。二是建立一支强大、权威、健全的检测队伍。三是多品种、多渠道为节能项目提供融资服务。另外,政府要在奖励企业和节能服务公司的同时,鼓励银行给节能项目提供融资。
|